国际快递被退回快递费-中国亚马逊获美国海运牌照或海运集装箱
物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动脉,其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本文介绍了德国物流业的概况及其赖以成功发展的条件,并对德国政府在促进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简要分析,供国内有关部门参考。一、德国物流业概况
德国位于欧盟的地理中心,是该地区最重要的货物转运地,其物流业仅居贸易和汽车制造业之后,是德国第三大产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2006年,德国物流业产值高达1700亿欧元,占全德GDP总额的7.5%,比欧洲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和英国高出50%以上,几乎是意大利、西班牙、荷兰三国的总和(1820亿欧元)。Frauhofer研究所发布的“2006年欧洲物流百强”报告显示,德国物流业产值约占西欧(欧盟原15个成员国及挪威、瑞士)7300亿欧元物流业总产值的23%,在欧洲地区遥遥领先。近年来,德国物流业一直保持5%以上的增幅,高于其它经济部门。业内人士预测,此强劲增势在未来仍将继续。
在德国物流业的产值中,运输业务所占份额为44%,排在首位,此后依次是物流管理和控制业务(30%)、仓储和货物搬运业务(约26%)。其中,合同物流业务额450亿欧元,占物流业产值的26.3%,且极具增长潜力。德国铁路股份公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合同物流业务尚有77%的潜力有待挖掘和利用。
德国的物流企业大而强。德国邮政集团(DPWN)是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务供应商之一,旗下拥有DHL、德国邮政和邮政银行三个知名品牌,从事与物流有关的快递、邮政及金融服务。2006年,该集团营业额605亿欧元,利润38.7亿欧元。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雇用了52万名员工,是全球员工人数最多的跨国企业之一;德国铁路股份公司自兼并美国顶级物流运营商BAX之后,现已成为国际物流市场的佼佼者。2006年其营业额达到300.5亿欧元,利润16.8亿欧元,员工人数22.9万;其他如P&O跨欧公司、Hellmann和Fiege集团等,都是德国十分活跃的物流供应商,同时在欧洲范围内名列前茅。
德国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均居世界领先地位。德国条形码识别软件系统在全球范围内被广为采用;德企业开发的EIR、AIM等物流信息系统极大地提高了物流环节的工作效率;德国的吊装技术较为先进,整件吊装能力达1250吨。
二、德国物流业成功发展的条件
德国物流业在欧洲乃至全球领先,得益于以下几方面的优越条件:
(一)德国是世界经济强国。其经济实力仅居美国和日本之后,在全球列第三位。200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2.3万亿欧元,遥遥领先于其他欧洲邻国,占欧盟GDP的17%;每年流入德国的外国直接投资额在欧洲名列前茅;德国人口8200多万,市场大、购买力强;高水平的教育和职业培训可为经济界培养充足、合格的技术劳动力;360多所高校(其中167所是应用技术大学)及众多世界知名的研究机构构成高密度的知识网络,具有雄厚的研发和创新实力;德国新注册专利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前列。
(二)德国对外贸易发达。从2003年开始,德国一直保持世界出口冠军的头衔。2006年德国外贸出口额8960亿欧元,增长14%,贸易顺差再创历史新高。如以对外贸易总额计,德国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
(三)德国基础设施完善。德国拥有全欧最密集的运输网络,公路和铁路密度均为欧洲平均水平的两倍。德国各大城市都建有物流园,平均规模约140万平方米,将陆运(铁路、公路)和水运(内河航运)两大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德国地理位置优越。德国位于欧盟地理中心,随着2004年欧盟开始的大规模东扩,德国的地理中心地位得到加强,特别是今年初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入盟后,欧盟的地理中心东移115公里至法兰克福以东42公里处的Merrholz村。目前,欧盟约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德国周边500公里范围之内。
(五)欧盟东扩带来新的商机。2004年欧盟首次东扩时,安永事务所发布的年度“欧洲吸引力”报告称,德国因靠近用户和供应商而成为欧盟最受欢迎的物流中心,2006年的年度报告再度证实了上述结论。欧盟东扩为德国外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增长点。据统计,2006年德国对波兰的出口增幅高达29%。
(六)德国物流业技术劳动力竞争力强。目前,德国共有6万家物流企业,从业人数达250万,占全德就业人口的8%。据预测,与物流有关的就业岗位在未来将继续增加,物流业是仍在创造新就业机会的行业。此外,相当比例的技术劳动力接受过高等教育,95%的工人具备基本的外语技能,对于从事国际业务的物流业而言是其最大的竞争优势。但是,该行业的劳动力成本并未相应提高。如将生产力因素考虑进去,物流业大部分业务部门的劳动力单位成本与欧盟25国平均水平接近,甚至低于欧洲最大的两个竞争对手法国和英国的水平。
三、德国政府在促进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德国采取政府监督控制、企业自主经营的市场运作模式对物流业进行管理,政府在促进物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和推广最先进的理论与技术。德国对物流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十分重视,政府对科研机构给予资助,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来促进科研成果的应用,使该行业获得全球竞争优势;为适应物流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德国政府针对基础设施及装备制定基础性和通用性标准,针对安全和环境制定强制性标准,支持行业协会对各种物流作业和服务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并制定物流用语标准、物流从业人员资格标准等,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进行;德国政府还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物流教育的发展。
(二)履行物流业规划、建设和协调职能。政府对物流业发展做出全面规划,根据发展需要建设公路、铁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形成综合网络。同时,对物流业发展提出具体实施原则,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对物流业进行监控、协调和管理,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对物流业进行战略性投资。德国政府提出了“远距离运输以铁路和水路为主,中间的衔接与集散以公路为主”的运输战略,并通过对物流园区进行大规模的战略性投资加以实施。目前,投入使用的物流园区20多个,2010年将增加到30至40个。实践证明,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不仅促进了物流业的发展,还带动了所在城市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和政府税收,促使城市货运更为有序,缓解了城市道路交通,大幅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和空气污染等。此外,德国政府还不断对通信、信息等技术领域增加投资,并通过建造新的货物转运站和新型物流中心,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加快物流进程。
(四)推动环境保护工作。针对物流业的特点,德国政府在考虑行业发展需求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关注物流业对环境的影响,认为保护环境与促进物流发展并不矛盾。政府通过督导物流企业改革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和管理等物流环节以及其他系统性的工作,努力降低环境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从而实现绿色物流的目标。
此外,德国物流协会作为全德最大的物流专业协会,也积极协助政府进行物流规划、政策制定和协调管理。其职能还包括对物流企业人员进行培训、开展物流研究、指导行业发展、举办研讨会宣传推广新项目、编辑出版杂志、为会员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组织会员评比活动等。目前,该协会通过不断扩大规模、形成更为密集的网络,为促进德国物流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国际快递被退回快递费-相关物流信息(1)
国际快递被退回快递费-相关物流信息(2)
中国亚马逊获美国海运牌照或海运集装箱
亚马逊中国公司已经获得了美国的远洋货物运输牌照,业内人士称,未来亚马逊可能将会在中国直接采购商品,亲自运回美国,从而大大降低商品成本。
此举也意味着亚马逊进入了价值3500亿美元的全球海洋运输市场。据报道,亚马逊中国公司已经向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进行了申请,并且成功获得牌照,成为一家海洋货物运输公司,这意味着亚马逊可以为自身或是其他任何公司提供船运服务。不过,亚马逊要真正提供远洋运输服务,还需要进行诸多监管审批,上述美国牌照仅仅是第一步。美国媒体指出,从这一举措看出,亚马逊正在构建囊括卡车、飞机、轮船在内的完整物流运输体系。在过去两年中,亚马逊在美国和欧洲地区都已经通过租赁方式进入了卡车运输和航空货运领域。美国一位运输行业高管表示,此次是亚马逊第一次进入远洋运输业。另外一位业者指出,可以看出亚马逊正在运输行业快速采取行动。《今日美国报》指出,美国政府此次颁发的牌照,是针对“无资产货运公司”的,意味着亚马逊未来从事航运时,不会亲自采购轮船,而是采取租用。另外这一牌照也批准亚马逊提供国际船运服务。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申请牌照的并非是亚马逊美国总部,而是其中国子公司。亚马逊2004年收购了中国网络零售企业卓越网,改组为亚马逊中国。从注册身份可以看出,亚马逊计划把中国的商品和集装箱运输到海外。船运行业人士分析称,亚马逊中国的举动将会带来多重影响,其中中国的商品制造商可以通过亚马逊平台,直接销售给美国的消费者,免去了其他中间人环节。据分析,亚马逊平台上的一些分销商将会成为“受害者”。这些企业往往从中国采购商品,然后通过亚马逊平台销售给消费者。一位业者表示,“分销商的业务模式将被扰乱”。据业者分析,美国的一些零售商预计不会使用亚马逊的集装箱运输服务,因为他们不愿意将商品进出口和销售的信息披露给作为对手的亚马逊。媒体指出,亚马逊可能在中国采购商品,提前进行包裹分拣然后通过集装箱运输到美国,这些包裹可能会在四到五个星期后抵达美国,然后直接通过美国邮政局的体系运送到消费者手中。一位业者指出,这种模式下亚马逊销售的中国商品将会十分便宜,“甚至免费”。据媒体之前报道,去年底,亚马逊曾经在欧洲地区租用了一架波音737货机,在英国、波兰和德国三国之间提供航空货运的试验性服务。媒体分析称,亚马逊过去的包裹空运一直外包给UPS,但是UPS在圣诞购物旺季的服务能力让亚马逊不满,未来亚马逊将会逐步成为UPS在空运领域的对手。显然,此次亚马逊在在空运之外进入全新海运领域,将会让船运巨头迎来另外一个全新的竞争对手。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