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立特里亚国际快递-市场国际化
z计划经济时期,中国海运经济的发展受到国家投资政策和中外关系的较大影响。作为唯一的投资主体,国家的投资政策直接影响海运的供给能力。中外关系的变化引起中国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对外贸易对象的变化进而引起贸易运输方式的变化,中国对苏联及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由亲变疏,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因此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海运在对外贸易运输中的比重逐渐上升。中国对运输业实行低投资的政策。
中国第一至第四个“五年计划”交通运输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投资的平均比重为14.28%。运输业内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投资比例不均衡,1949-1975年间,在运输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比例中,从平均水平看,铁路所占比重最高,虽然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但仍占50%以上;其次为公路;再者为水运,在“一五时期”至“三五时期”均低于公路,直到“四五时期”才超过公路。除个别年份外,水运投资的增长速度一般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但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1973年加大了对水运建设的投资力度,因此到了1975年水运投资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在船舶制造方面,50年代初,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重点是军工生产和其他国防建设。
因此,船舶工业用于军工的投资多于民用。“大跃进”时期,民用船舶制造增长较快,军用船舶制造则下降。进入调整时期后,又恢复“军民结合,以军为主”方针。在这个方针下民用船舶制造的发展受到制约,但是由于船用主机等关键设备正处于生产技术的攻关阶段,因而60年代远洋船舶建造不多,发展不快。此外,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将沿海的船舶工业分解到内地,进一步削弱海洋船舶的制造能力。70年代以后,中国的国际交往日益扩大,外贸海运量急剧增加。中国再次将船舶工业建设的重点放在沿海地区。周恩来及时作出了大力发展远洋船队、建设10座万吨级船台和加强沿海港口建设的重要指示。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和国家计委的批示,六机部和交通部陆续建成了8座万吨级船台。为了加强沿海地区的船舶工业建设,适应海洋运输的发展,交通部于1972年召开水运工作会议,确定扩大修造船能力,将13个大中型船厂和配套厂列为重点建设项目。以新港船厂为重点,改建和扩建天津地区2个老船厂,新建山海关船厂和船舶配件厂。改建上海船舶修造厂,由以修为主变为修船与造船、造机并重。改建和扩建了东海船厂以及上海和苏、浙地区的一批中小型船厂。迁建和新建了北海和澄西船厂等。
在华南地区,通过文冲船厂二期工程建设,扩建了2.5万和1.5万吨级的2个干船坞及7000吨级船台,并且新建了沿海各港的船舶航修站,以适应沿海船舶修理的需要。通过这个时期的船厂建设,中国船舶修造能力有了较大增长。
厄立特里亚国际快递-相关物流信息(1)
美国邮政USPS开通优先货运业务在线服务
近日,usps美国邮政开通了优先货运业务在线服务。客户登陆美国邮政网站即可办理该服务,而此前该业务只能在邮局办理。
客户如长时间无法到邮箱收取重要邮件,只要定制该项在线服务,即可随时随地接收邮件。该业务资费为每周15.25美元(含15美元订购费),美国邮政将为客户提供邮件和包裹保存服务,再通过优先邮件的方式重新寄递给客户。 美国邮政usps表示,在线选择优先货运业务,客户只要在美国邮政网站上创建一个账户并填好地址信息,而无需到邮局定制、变更或取消业务申请。定制期限最少为2周,最长为1年。厄立特里亚国际快递-相关物流信息(2)
1992年以后,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海运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更快,海运经济的发展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更加明显。在海运业当中除航运主业早已进入国际市场之外,集装箱、船舶生产以及船员劳务等相关产业也纷纷融入国际市场,这是海运经济在该时期的一个特征。第一,集装箱出口。20世纪70年代以后,集装箱运输成为世界海运的一场革命,集装箱的运输量剧增,集装箱的需求量随之扩大。
中国的集装箱的运输起步虽早,但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缓慢,不但集装箱的使用量小,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集装箱的生产能力也很低。在80年代,中国的集装箱主要依赖进口。世界集装箱的生产基地流转较快,日本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制造国,在世界集装箱产量中占50%的份额,但是到1989年只占世界产量的3%。①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取代日本的地位。1989-1991年,韩国集装箱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6%、44%、38%,居世界首位;中国台湾地区分别占13%、13%、31%,排名世界第二位;中国所占分量较小1992年,中国集装箱生产量上升到18.77万TEU,成为世界第二大集装箱生产国,仅次于韩国;1993年底,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CCIA)成立,由集装箱生产厂家、部件制造厂家、技术开发科研机构等共84个单位组成,该协会的职能是制定发展战略,协助厂家组织生产,尤其是在协调成员单位的销售价格上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避免国内企业的恶性价格大战,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集装箱制造业的发展。
1994年中国已有39个集装箱制造厂,这些集装箱制造厂大多数是中外合资企业,从国外引进生产线。1994年,中国以45万TEU占世界的41%,远远超越韩国的13万TEU和中国台湾地区的6.5万TEU,成为世界最大的集装箱生产国。同时,中国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生产ISO型集装箱,令世界海运界刮目相看。从此之后,世界的集装箱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我国集装箱的产量一直占据世界市场的最大份额。1998-2001年,中国的集装箱产量分别占世界的69%、77%、83%、82%。这表明,中国集装箱生产的供给很大程度由国际市场的需求来支配。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造船工业军用转民用的加快,造船实力大为提高,开始打进国际市场。据劳氏船级社统计,1992年全世界造船1506艘,1860万总吨,其中中国造船38艘,360735总吨,位居世界第9名。
①中国的船舶制造拥有自己的优势:价格低、交货准时、质量好,而且国内政治稳定。此时,中国的地方造船厂的生产也开始面向国际市场。1993年挪威、日本合资的挪威吉尔散货船公司向中国大连造船厂订造两艘4.7万载重吨散货船,为大连造船厂出口船舶打开突破口;
②同年,国营伊朗伊斯兰航运公司向中国订造4艘2.5万载重吨杂货船,由上海和广州的造船厂各承造2艘。
③我国造船业的竞争力还体现在它已有多年的出口经验,与一些国外船东保持着良好的关系。1992年中国造船工业总公司的完工量111.7万吨,其中出口59.72万吨,占53%。此后至1998年,该公司的完工量趋于上升,出口比例除1995年外其余均超过50%,其中1996年和1997年分别高达85%和86%。船舶出口在巩固和发展原有出口市场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日本、韩国、加拿大、希腊、马来西亚等新的出口市场。
郑重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多谢。